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郭雅倩 李璐 长沙报道
7月25日,湖南省“湘林碳票”交易发布会在湖南省林业局举行。
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参加这个会议可以“买票”。会议资料上有个二维码,参会人员可以自愿购买碳票。
记者花了5元,购买了50千克碳票(即碳减排量),获得了一张“碳中和证书”,转发朋友圈后,收获很多点赞。
在活动现场,省林业局向首批“湘林碳票”应用先行区的项目业主代表颁发了碳票凭证;省林业局与财信金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碳票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两家银行分别与花垣县、通道县项目业主代表签订抵押融资授信协议……
▲7月25日上午,首批“湘林碳票”凭证颁发仪式在省林业局举行。
交易发布会的召开,意味着湖南的林业碳汇变现从前期的试点,走向了省级层面的系统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湖南“碳”路迈入新阶段。
【湘林碳票是张什么票?】
可能有人好奇,“湘林碳票”是张什么票?
“湘林碳票”是湖南省林业局为落实“双碳”战略推出的制度创新。
怀化市会同县广坪国有林场获得了编号为“001号”的首张湘林碳票。
“碳票是个什么票,最初我们也不懂。”会同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海生向记者回忆道,后来,马上派人出去学习。
湘林碳票落地后,通道县双江镇传素村村民邱盛良,有几十亩林地,首期可拿到3600元分红。
“守着林子几十年,没想到空气也能挣钱。”这是邱盛良对碳票最为直观的理解。
▲通道县的森林航拍。(图源:湖南联交所)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院林业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海军介绍,简单地说,森林等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净吸收量就是碳汇,按照特定机制要求开发的碳汇产品,可以抵消不同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
像房产证一样,碳票也是一个凭证。
湖南省内权属清晰的人工乔木林地、竹林地、油茶林在相应期限内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经历一系列精细的计量、监测、审核、登记、签发,最终产生湘林碳票。
“碳票是在相关政策、机制下开发出来的生态产品。”杨海军说。
7月25日,湖南首批8张湘林碳票正式集中发放,项目业主代表来自怀化市会同县、通道县,浏阳市、炎陵县、桃源县、安仁县、花垣县、永州金洞管理区等地。
这8张湘林碳票中,减排量最大的是通道县的项目。
“第006号”湘林碳票上标注着项目的名称、位置、持有人等关键信息,显示通道县双江镇794.75公顷的林子在2006年-2020年产生82438.6吨的减排量。
“82438.6吨”,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减排量”,集中了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科技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表示,湘林碳票实现了碳储量的精准测算,并强调碳票交易将形成“营林增汇—交易获益—反哺林业”的良性循环。
要测算减排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学。
近年来,湖南省林科院和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院等单位研究了全省主要森林类型的碳计量参数、生物量模型等,“在此积累之上,花了大概一年时间,制定出了湘林碳票人工乔木林方法学”。杨海军说。
这次发放8张湘林碳票,都是相关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精细测量后,得出的碳票减排量。
【“碳票”变“钞票”的背后】
记者注意到,首批8张湘林碳票的持有者,多家是国有林场,另外两家是流转林地的公司。
关于“碳票”,很多人关心的是怎么样变“钞票”。
首批8张湘林碳票,二氧化碳减排量接近41万吨,按目前市场行情100元/吨计算,如果交易的话,直接经济收益超过4000万元。
其中,通道县双江镇006号湘林碳票总价值超800万元,排在全省首位。
▲会同广坪国有林场,工作人员在巡林。(图源:会同县林业局)
通道县林业局林业改革和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蓝振盛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通道县伐木频繁,后来部分农户的林子被划入风景区、生态保护区等,大片绿林“沉睡”。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小孩,他们上山种些中草药增加收入,拿到碳票的分红钱,能直接补贴生活。
会同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海生认为,“不仅是碳票变钞票的问题,而是整个发展模式的转变。”因为农户不用砍树,也能换钱。
杨海军介绍,森林碳汇是通过森林培育而产生的森林碳储量增加值。简单来说,就像种水稻一样,专业种植、精心呵护,产量肯定更高,收益也就越高。
这也意味着,树种得越好,收获的碳汇才能越多。
据了解,在通道县双江镇,一些农户依靠碳票就能得到可观收益,保护树木的积极性更高。
生态价值的转化,让曾经的守林人、伐木者,如今变成靠空气赚钱的“卖碳翁”。
【蹚出新路径】
随着首批湘林碳票落地,湖南也在不断探索新路径。
变现形式增加。从去年至今,湖南省林业局出台了《湘林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湘林碳票项目方法学 人工乔木林(试行)》《湘林碳票审核办法(试行)》等文件,为碳票交易打下坚实基础。
湘林碳票不仅能“卖钱”,还能质押贷款。6月14日,工商银行湘西分行向花垣县十八洞村发放湖南首笔湘林碳票质押贷款300万元。而目前全省通过湘林碳票抵质押融资合计超1300万元。
下一步,湖南将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碳汇+信贷”特色产品,探索碳汇保险、碳基金等衍生工具,让碳汇“含金量”更高。
交易市场拓展。据发布会披露的数据,截至7月24日,全省累计签发的湘林碳票,已实现交易1135宗,成交量超3万吨,成交金额超300万元。
以001号湘林碳票的持有者会同县广坪国有林场为例,有不少企业特别是高能耗企业、出口货物至欧盟的企业来主动认购碳票。
为了方便交易,财信金控旗下湖南联交所基于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开发湘林碳票专区和“碳绿潇湘”小程序,让供需双方交易碳票“有地可找”。
▲“碳绿潇湘”小程序。
湘林碳票的持有者,只有将碳票卖出去才能变现。从市场来看,目前碳交易仍处于早期阶段,购买减排量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尚属自愿,暂时没有刚性约束机制。
应用场景创新。湘林碳票正在拓展应用场景,包括“湘林碳票+旅游”“湘林碳票+司法”“湘林碳票+生态修复”等。
比如,在花垣县十八洞村“零碳村居”展示馆,还有粟裕纪念馆、通道转兵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打造碳票+文旅线下场景,将红色景点和绿色碳票结合,游客可以扫码买碳票。
▲记者购买碳票后获得的“碳中和证书”。
比如,湖南首例“湘林碳票”替代生态修复的索赔案件近日在株洲办结。龙某未经狩猎许可,非法猎捕“三有”野生动物,被认定涉案的野生动物基准价值损失共计4200元,后来自愿购买42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以“湘林碳票”交易履行生态修复义务。
而在益阳,也在践行生态民事案件与湘林碳票结合。
机关单位同样可以购买碳票,例如,2024年,省林业局和财信金控通过购买湘林碳票抵消碳排放,成为首批碳中和机关单位。
从全国来看,目前浙江、安徽、贵州等地发行了省级林业碳票,总体而言,湖南的湘林碳票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充分肯定湖南的探索实践,认为湖南作为南方重点林区,其碳票实践对全国林业碳汇市场化具有示范作用。
湖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3.15%,大自然留给了我们宝贵的馈赠,有大量碳汇可变现。
▲浏阳湖国有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图源:绿色中国杂志社)
今年是“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
生态系统碳汇交易,是落实“两山理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随着“双碳”氛围日益浓厚,制度实施日益推进,未来“碳汇”势必成为刚需。到那时,“卖碳翁”或将成为人们艳羡的职业。
就像杨海军说的,“3060目标是已经确定的国家战略,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
因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来源:红网
作者:郭雅倩 李璐
编辑:罗倩
本文为资产交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exchange.rednet.cn/content/646941/69/15156916.html